支教出发前的一些话

明天出发要去湘西支教了,下这个决定很快,但想法却是很久了。

因为我怕思前想后最终不能成行。毕竟做过了就给你的人生留下痕迹了,有时候考虑太多只能让自己的梦想一次次落空,最后留下遗憾。

这个想法得到了爱人的支持,但没有和除他之外的其他家人说,知道的也就几个同学,同理,说多了就算他们不组织唠叨也是担心的。

想到的困难最多的不是爬山路,不是没电的条件清苦,而是怕自己不能够担当得起老师的名号。虽说自己是师范生,也得到省级说课大赛一等奖,但自毕业后就没再上过讲台,备课的那一套也忘得差不多了。虽然山里的老师对我要求不高(对我的条件啥都没问),但面对山里的孩子怎样的导向才是对的?

看过很多视频或者资料,问孩子们以后的愿望,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地说:走出大山!!!!这样的异口同声有可能是老师教的,也有可能是因为自己的爸妈在外面,也有可能是接触到的影视对自己的影响……自己想着就想多了:这样的愿望真的是可悲,大山是他们的家乡,但却是他们不想生活的地方。造成这样的结果原因有很多,但最根本的就是制度,巨大的贫富差距让这些孩子心里有了偌大的落差。

看过很多国外的纪录片,见过很多国内外的山村,台湾的山村、欧洲的山村、日本的山村、非洲的山村……台湾和日本的山村很想像,人们闲适朴实,男耕女织;欧洲的山村人们就很有情调,除了种田还参与很多party等社交活动;非洲的山村生活穷困自不必说……这些小山村有个共同点,大家生活快乐,没有谁喊着要去城市,因为他们贫富差距不大,去城市与不去城市差别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,生活质量却是一样的。而在中国的闭塞山区,不通路、甚至没有电,西北的还缺水,《贫困学生纪录片系列》里面,有些孩子甚至从小到大没有吃过肉,这是我从来没有想象到的。然而他们能够接触到的媒体上却是播放着城市中的优越生活,这样的反差再碰撞上国人独有的“出人头地”的思想,“走出大山”便成了山里人的愿望,压力就给了下一代。

其实短期的支教作用意义十分小,即使能有接力的志愿者,支教仍旧是辅助,而不能改变贫困落后山村“一老师一校”的惨状,有多少人能够安享清苦和寂寞,不过想寂寞大概也寂寞不了吧,家里人一遍遍的唠叨、一遍遍苦口婆心教导你,多少人的心志就这样被这样的“家人”毁灭了。

有过这样一个想法,国家如果能够提高这些山村教师的待遇(现在山村教师的待遇十分差,不仅是经济上,甚至很多地方教育局连老师的名分都不承认,说他们非法办学),工资高于城市教师,或者从城市聘请教师到这里同样给予高工资待遇,我想至少很多学校能够留下教师吧,甚至会吸引来山外的教师。

甚至有想过,加入自己以后会是富翁了,就全国招聘山村教师,工资1万/月,估计会有很多应聘的吧。但后来一想太天真了,这样一年一位教师的工资就得12万,我得是多大的富翁才能供得起一两所学校啊!!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,民间组织的力量也是有限的,我们拿着一腔的热心热情来给这样的教育制度买单,实在是不公平。

牢骚发完了,给老师和孩子们资料和视频教程也都下载完了,所有的想不明白希望漫长的黑夜能够给我答案。